大中华咖啡产业论坛发起人暨第一届(2014-2016)总召集人周志铭先生讲稿分享
很荣幸能够出席大中华咖啡产业精英论坛,GCEF十***典,并且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段我个人亲身走过的『咖啡知性之旅』。
我是周志铭,最近这二年,在某些场合,我会用『资深咖啡人』来介绍自己,我今年60岁,熟悉我的朋友们都知道,我用了超过30年的时间,不间断的学习咖啡,但少有人知,从我接触咖啡开始,到今天已经整整43个年头了,在我接触咖啡的前11年,接受了咖啡馆的洗礼,拜师当起了小学徒,11年后才跨入了学习咖啡豆烘焙的领域;
今天,我想用一种知性﹑感性的方式,从我个人的视角来追溯一下这不长不短的43年,咱中国咖啡,乃至世界上的咖啡,发生了什麽样的变化?以及,如何藉由咖啡的温度,传递更多的美好,带给大家更美丽的世界。
回顾过去:咖啡初遇东方
1982年是我进入咖啡馆学习的第一年,当年我工作的第一家餐厅位于台湾台北,是**代表性的一家西餐厅,现场有钢琴﹑萨克斯风演奏,餐厅内的装修美轮美奂,宛如电影里演出的英国皇室一般,那个时候,我觉得在这里上班是骄傲的;奈何,1982年,台湾仍处于非常保守,甚至于有点封建的年代,在民风淳朴的当下,进入咖啡馆工作并不是太光荣,不仅仅瞒着亲眷朋友﹑左邻右舍,甚至为了担心自己的妹妹受到老师或同学的嘲讽,能有健康的心态求学,我同样瞒着她们多年;
咱们再推进10年,1992年,当时的台湾经济开始高速起飞,并列亚洲四小龙,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林立,更高规格的西餐厅或是歌厅秀场也开始展露头角,从业咖啡师﹑茶饮师等职业已经不再畏畏缩缩,害怕亲眷们知道了,还记得我在台湾**代表性的某秀场任职的时后,多次看见大家所熟悉明星,诸如:欧阳菲菲﹑凤飞飞﹑邓丽君﹑费玉清等巨星,他们不仅喝咖啡也品咖啡,邓丽君喜欢蓝山,费玉清喜欢曼特宁加巴西,运气不错的我,还曾经为他们煮过几次咖啡,也许是心理因素吧,那个年代,喝咖啡逐渐成为了追求时尚尊贵的象征;
1993年我开始自主创业,成立了小型的咖啡烘焙工作室,这并不重要,但也正因为如此,让我有机会在1997年涉足大陆市场,继续的在中国内地学习咖啡;还记得吗? 刚才说到台湾1982年的时空背景,简直像极了咱内地的1997,那时候,咖啡还仅仅是一种稀有而神秘的舶来品,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**于『外国人的黑水』,即使是当年的深圳﹑上海,能够供应研磨咖啡的餐厅也是屈指可数,然而,正是这神秘的黑水,激发了探索者的好奇心。在接续下来的若干年,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,诸如:老树﹑名典﹑上岛咖啡等连锁咖啡馆,开始在各个城市里窜起,为中国的咖啡文化奠定了最初的基石。
2000年的时后,在东莞我也曾经开过咖啡馆,在当下,虽然我用心出品每一杯咖啡,然而咖啡销售的比例却是极低,有趣的是,我发现当年这些喝咖啡的顾客们,很多人都是用搅拌咖啡的咖啡匙在喝咖啡,并且多喜欢挨着落地窗旁的座位区就座,说是喜欢看着窗外,也不知道他们是真的喜欢看着街景,还是更喜欢被路人看见? 这不是笑话,多年前我曾经在媒体上发表过一篇短文,主题是:『咖啡媒介生活』,内容写到:从商业洽谈到国宴宾客,咖啡都可以为您加分,回顾80年代已故作家琼瑶女士的浪漫爱情电影,现在回想,也许画框里的人物并非真正的喜爱咖啡,但毋庸置疑的是,咖啡始终是人与人之间**的媒介。
大陆咖啡消费市场在2000年到2014年的成长是极为缓慢的,和对岸台湾咖啡的快速发展,以及市场成熟的历程,有着若干的不同,在我个人的解读,有一点可能是大家比较不容易洞察得到的,从17世纪开始,台湾历经了荷兰人﹑西班牙人的占据与殖民,自此,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将咖啡带进了台湾,之后又经历日本侵台统治了50年,1945年日本人刚走,紧接着美军驻扎台湾近40年,1984年我就曾经在美军俱乐部和世贸联谊社担任过吧师,在这长达近400年的时间里,台湾有更多的机会受到咖啡的熏陶,原本就以农为本的台湾,在1884年的时后,英国人从菲律宾引进了进入台湾的第一颗咖啡种子,开始学习着从种植﹑田间管理﹑后加工等,日据时代,日本人大量的在台北和台南开起了咖啡馆,以及后期的美军俱乐部等等,姑且不谈民族意识,400年的咖啡洗礼,加上台湾经济起飞的年代比内地更早了些年,地方小,经济文化总体落差并不显著,这些时空背景,都加速了台湾咖啡产业快速萌芽与后续的发展。
在这里,我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回溯过往,想要表达的意涵是:一个产业的崛起乃至于发展,除了永不停歇的学习与努力之外,通过人文﹑情感﹑经济﹑战争﹑气候﹑以及环境 长时间的洗礼和淬炼,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。
还记得在2015年逢云南咖啡产季的时候,我再次的踏上云南咖啡产区,当下让我难忘的一幕是咖啡农任由鲜果挂在树上,任其虫害﹑干枯,也不乐意采摘,什么原因呢?那一年生豆价格委靡不振,采摘后的鲜果销售价格根本不够支付人工成本;除此之外,在那个年代或是更早之前,有着太多的咖啡人充斥着崇洋媚外的思维,排斥云南豆﹑抗拒国产,等等行为历历在目,虽然当年咱中国的经济已经高速起飞,但在极端不健康心理的阴影下,所建构出来的咖啡产业链,也只能虚耗光阴,让更多关爱或想投入咖啡产业的朋友们裹足不前;
不可讳言,进口的咖啡原料乃至于设备,对上世纪末的中国咖啡有着非凡显著的贡献,赋予了我们启蒙学习的基石,但在这里我要补充说明,但凡咖啡产业发展在全球成熟领先的国家,他们绝不会排斥国产,抗拒自我;我想说,意大利本土还种不了咖啡树呢!美国﹑日本﹑意大利他们可以,咱中国呢? 我想问,大家有没有信心? 未来,我们将会更强大!而且,必须要强大!
时光荏苒,来到2024年,中国已成为全球的咖啡消费大国之一,在多数的场景下,已经能够轻易地喝上一杯咖啡,咖啡也已经从嗜好性饮品慢慢的融入生活饮品,办公桌或是家里的茶几上,咖啡杯﹑马克杯早已稀松见惯,近些年以咖啡饮品为主轴的品牌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加上互联网的传播力量,其声势万不可挡;可是在这背后,我同样的感到了不安甚或惶恐,朋友们,您有否发现,在国内独立咖啡馆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隘,他们的巧思创意和辛勤努力经常被市场主流品牌的声浪轻易地覆盖,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,让当下的年轻朋友们是如何的渴望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,而真正拥有之后呢?『缘起咖啡,若干时日后,咖啡却成为了许多年轻朋友的梦靥』,除了创业者的自责,当下咖啡生态链与大环境失衡﹑媒体与诸多强者们的社会责任与价值观,一直是我个人极为关注的课题,这是其一;
其二,自去年第二季开始,通货紧缩﹑消费降级﹑原物料飞涨等现象势不可挡,如前面所述,咖啡已渐成生活性饮品,线上平台﹑自媒体﹑直播带货﹑品牌声浪 等,经常都能势如破竹的带来巨量的销售业绩,相信大家都曾经历,通过上述渠道所购得的商品经常让人叹为观止,除了消费秩序变得错乱﹑劣币驱除良币外,更让我忧心的是食品安全,当然,当前的食品科技确实能够做到化腐朽为神奇,表面上屏除了食安的疑虑,但我真心的想要请教品牌方和生产者,除了食安,您就一定能够心安吗?
多年前我曾经在微信发布过一篇短文『专业不该凌驾生活』,这里所指的专业,包括了宣传﹑营销﹑技术以及咖啡从业人员个人的偏好,在我的逻辑思维,咖啡人在传递上述信息应该有的态度是『引导,而不是教育,更不是批判』!『专业不该凌驾生活,更不该泯灭人性』!
尊敬的嘉宾们,您相信吗? 咖啡曾经让二战时期的美国,还有上世纪末卷入全球金融风暴的意大利险些动摇国本,然而,小小的一颗咖啡豆却是无辜的,打从我内心里以及个人涉猎咖啡生涯的全部,我殷切的想要大声疾呼:『咖啡人不该受限于种植﹑后制﹑烘焙﹑研磨﹑萃取﹑竞赛﹑乃至于营销』环境责任﹑宏观的视野与世界观更是不可或缺的,中国咖啡过去的若干年,在全球咖啡赛道积累的能量尚待考验,请关爱咖啡的朋友们,委婉的放下身段,不管你是谁,请不要再趾高气昂,个人的意识形态与企业文化素养,将会是成就中国咖啡梦**的关键!
展望未来:咖啡梦想的新篇章
人都有梦,也就是愿景,想要圆梦,就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计划做支撑,并且能够确实的执行,举个例子说明,大家所熟悉的苹果手机能够在全球持续发展并且获利的原因,除了众所周知的各项条件背景之外,苹果手机还有一个特质,就是自始至终的让苹果手机上下游的供应链都能够赚钱,并且能够永续的发展,帮助大家做大做强;
再以近些年大家持续关注的云南咖啡产业为例,我想请教熟悉云南咖啡种植的专家们,云南咖啡种植环境和地理条件,以及多数咖农们的意识心态,有可能无限的扩张吗? 如果难度极高,大家是否曾经思考过一个课题,『中国咖啡一定要种植在中国本土吗』? 咱中国的农耕技术驰名国际,临近国土的越南﹑老挝﹑缅甸都产咖啡,平行比较下,咱家种植与后制的技术是具有领先优势的,将中国咖啡种到国外,在发展商业创造更大收益的同时,还可以推动农业外交,为国家赢得美誉,创造双赢,何乐而不为!
『没有谁规定标签一定要贴在额头上』,近期常听到出海,把咖啡树种到老挝﹑缅甸是出海,将咖啡机与茶饮等关联性物料卖到海外也是出海,咱中国茶与咖啡的培训能力和经验值是强大的,品牌方﹑设备商与物料商开拓国际舞台的同时,同步输出我们的培训组织,大家强强联手,设备﹑物料与应用的完美组合,创建完善的供应链系统,才能够彼此加分共创未来!
曾经挂在我嘴边的一句话『咖啡无国界』,更何况是在自己家门口;在这里,我想要呼吁大家:屏除惟我独尊的意识心态,适当的放下商业利益,志在共赢,所谓的『卷』也只是一个过程,不会是永远!展望未来,中国咖啡的画卷将更加绚丽多彩。在更多人能够便捷地享受到好咖啡的同时,健康﹑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,也将深刻影响到中国咖啡产业的未来,凭借咱中国人的勤奋不懈和祖先留下的智慧,国内市场深耕细作,注重国际化布局,勇敢谨慎﹑不冲动的走出国门,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咖啡人特有的魅力
最后,我想分享一句话:
『爱咖啡﹑爱生活﹑爱世界 是咖啡人的天职』
谢谢大家!
GCEF十***现场